當大家在談論景氣有多差的時候,新聞傳出華碩19年來第一次虧損30億,更是雪上加霜。
intel據傳也將終結21年來的獲利,今年Q1恐虧損。

這篇商周主要是在探討原因。
內文也直接指出華碩太沈溺於過去成功的經驗,覺得EPC推出絕對能囊括市場。
沒想到宏碁只花了半年就趕上華碩努力了一年多的地位。

我覺得很值得一看。

歸納華碩這波虧損主因:
1.高估自己 (這跟2.3其實是一體兩面)
2.低估對手 (指Acer)
3.錯估情勢 (備料太多)

當初華碩在1997年推出第一款自有品牌NB,花了五六年的時間(2001)就達到對手經營10幾年的成果,
如今,一年多的努力,卻被宏碁花半年就追上出貨量。

文章中引用了 漢‧袁康《越絕書》

好船者溺,好騎者墜,君子各以所好為禍。

意思是會滅頂的人通常都是泳技不錯的;會落馬的,也常是會騎馬的人。
成功的人比較容易高估自己,也因此錯盼情勢的的可能與誤差比一般人來的高。

誡之!慎之!

2008下半年華碩喊出每個月要出EPC100萬台,但實際上沒有一個月做到60萬台。而且因為之前缺料的缺口高達四成,所以在雷曼兄弟倒閉時,備料不是備足現有的訂單,而是滿足現有訂單的一倍,導致現在的物料還要租倉庫來堆存。

一位華碩工程師說:「備料到訂單數叫做合理,多兩成較樂觀,到現有訂單的一倍叫做莫名其妙的樂觀。」

莫名其妙的樂觀說的真是太好了...

直到去年11月中,華碩才停止買料。
而且零組件價格又下跌就演變成一場災難。

另外一個原因是匯損,華碩高層坦承從沒有注意匯率這塊。

我們公司也是,在去年第一季因為匯損認列虧損的43%...

匯率跟庫存管理,這麼平常的理由卻讓華碩重創。

沈振來說:
「downturn的時候讓基本面的問題全部就浮出來了,問題是華碩幾乎沒有碰過downturn。」

啊...真是太驕傲了...竟然沒有危機管理的預防。

成本比不上也是主因。
華碩成立EPC獨立部門,原物料跟其他NB必需分別採購。
但大同小異的物料卻要分開採購,怎麼打的過宏碁整個品牌的NB+廣達。

華碩把創新放在「產品」;宏碁把創新放在「消費者需求」。
華碩第一代EPC是7吋,網頁瀏覽還要左右捲動造成不便;但Acer一推出8.9吋就克服這個問題。

簡單地說,華碩是「產品導向」,創新產品出來賣給消費者。創新真的很不容易!但要維持住打出來的江山也不容易!
宏碁是「客戶導向」,是依客戶的需求去推出產品;雖然宏碁是追隨者,但卻打出了自己一片天


雖然EPC一推出就造成很大的迴響。
但華碩在NB與EPC的毛利都抓15% 但NB跟EPC的售價差了2.5倍,出貨量也需要到2.5倍才能賺到NB市場的利潤。

我個人是認為EPC和NB同質性這麼高的產品,絕對是會銷抵雙方的市場,而若以第二台電腦的需求來看,相信不少人會選單價低又體積小的EPC。

華碩業績

2007年
NB賣430萬台;EPC-30萬。

2008年
NB賣602萬台(成長4成) ;EPC-500萬。

※這種小NB介於手機跟NB間,有幾種稱呼:

UMPC (Ultra-Mobile PC) 
這是早期的說法

MID (Mobile Internet Device) 
從UMPC演進而來

Netbook 
目前新聞提及都泛稱Netbook。這些筆記本電腦設計為允許使用者通過內部安裝的軟體,實現網際網路訪問或者其他基本的功能(亦即Net一詞之意,如文字處理)。預計到2011年,Netbook的售量將超過5千萬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pace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